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吾眼所見。汝眼所見。

  俄裔的美國作家納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在童年時曾發生一件小事,但這令他難以忘懷到寫回憶錄時,仍將這段憤憤寫入。
 

  那時他還只是一名男孩,極為迷戀蝴蝶的男孩。他喜愛蝴蝶至深,那樣的小男孩為了擁有那些在花叢中翩翩飛舞的小仙子,花費的時間與心力遠過於在課業上的努力。
 
  由於蝴蝶喜歡氨的氣味,他在出門捉蝶前總要先喝足飲料、灌飽自己的肚子,跑到河邊的小空地上,撒遍自己的尿後在一旁守株待兔;待紛紛蝶影出現後,他便伸出自己的捕蝶網,看準自己的目標,得手後便興沖沖的回家製作標本。
 
  要使蝴蝶成為一個漂亮的標本,而非一具醜陋的死屍,小納博科夫講究地將這些蝴蝶關在小小的密閉空間中,注入足以令它們感受不到死亡痛苦的毒氣;在這些小小舞者失去了生息後,他便小心翼翼地固定在標本盒中,如癡如醉的欣賞。
 
  一日,這名男孩補捉到了他此生最為迷戀的蝴蝶——一隻由翅膀可斷定,雌雄同體的蝴蝶。他總是欣喜若狂地觀賞這隻蝴蝶的標本,彷彿此蝶是他長伴左右的愛人。
 
  但好景不常,一日,他的家庭教師進入他的書房,不小心將他的幾個蝴蝶標本弄壞了。這名粗心的家教特地去購買了一個標本,給予小納博科夫以補償他。
 
  經過喪蝶之痛的小納博科夫,在看過家教給他的標本時,感到更為悲痛與憤怒。那並不是一隻蝴蝶,而是一隻極為普通的蛾。
 
  小納博科夫的損失無法獲得補償,而他的家教也永遠無法明白這名男孩何以無法釋懷——用一隻普通的蛾標本,以取代男孩的摯愛珍藏。他的家教不瞭解這兩者其中的差異,也不清楚被壓壞的那隻雌雄同體的蝴蝶有多麼珍貴;他甚至不知道,這種侮辱在納博科夫的心上,遠比失了他的珍藏還要來得痛。
 
 
 

 
 
 
  納博科夫就是《蘿莉塔Lolita》的作者,雖然在下很討厭這本書的敘事手法……不過這則故事讓在下感觸頗深。
 
  這是童偉格老師今天來敝校演講的一小段。否則以在下的個性,也不會有興趣去探究作家的歷程種種啦……
 
  總而言之,縱使他人不懂得我所見、我所愛,在下仍然不會停止自己手中所持的捕蝶網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