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由《狼王夢》論其創作手法及母性教育

《狼王夢》 沈石溪著 民生報叢書 1994年9月初版
  
  (主觀批判)

  



  其實在下一直以來並沒有那麼喜愛沈石溪先生的著作,就在下所閱讀過的《刀疤豺母》、《雪豹悲歌》及看了一半的《駱駝王子》,其寫作特點如《狼王夢》一般:用人類的視角、倫理、感情與判斷能力等等,來述寫書中動物的行為舉止與思考模式,個人並不欣賞此種寫作方式。若要論在下所欣賞的動物文學之寫作手法者,可舉郭雪波先生所著《狼與狐》、《狼孩》等,其故事多為描寫人與動物之間的相處或衝突而導致劇情發展,兩者的思考與行為因交織而產生讀者意料之外的結果,其結局往往震懾人心或拍案驚奇。
  
  但事實上拿以上兩位作家相較是不對的,因為沈石溪先生所著其分類不只為動物文學,更為兒童文學或青少年文學;而郭雪波先生所著之動物文學其主旨主要是闡述人與動物、與環境間的交互與衝突。若要說沈石溪先生的書其作用為教導青少年對己身、社會、人倫等等有所明瞭,那麼郭雪波先生的書則是要求現代人對動物、對環境、對這世界的生態改變應有所省思。
  
  沈石溪先生主要是用人類的情感與思維模式以描繪動物的行為因果,其中出現的人類角色可有可無,有時甚至會與野生動物建立起同盟或友好關係;個人以為,此種寫作手法與劇情線實在過於天真浪漫,以在下的視點來看實在是異想天開。但此種論點更為錯誤,甚至於在下本身也不苟同。文學本就無所謂侷限,不如哲學、歷史理性且現實(個人本身性格也不可謂理性),其範疇更該是無邊際的,各何況是是給創意尚未定格的青少年所寫的小說呢?然在下就是無法喜愛,或許是精神狀態離青少年太過遙遠了吧。
  
  
  
  雖說如此,《狼王夢》之題材卻令在下感到莫大的興趣,而將之翻完。用「翻」是因為僅是大略看過故事,先前在下就提過不喜愛他的寫作手法了。《狼王夢》是在描述一匹母狼為培育己之狼子成為狼中領袖的故事。用人類的想法揣測狼的思想以寫出本書,這是在下所不喜的;但若是將書中主角母狼看作是一位人類女性,其教育手法在在下看來是相當有意思的。
  
  母親為培育孩子所下的工夫、心思以及用盡手段即使自己殘缺亦要稚兒成王;倘若將這齣故事看待為中國帝王世家中的女性(就在下印象中扶子最為深刻者,莫過於清孝莊文皇后),其用心良苦實令人欽佩。或許是在下對於「中國傳統百姓母親」之外案例是格外有興趣,就是創作亦有相關者。
  
  儘管在下不甚欣賞此書之作法,但卻有所啟發,而文學之價值不就在於此嗎?
  
  然作者序言所闡明卻與在下有所不同(其言「社會倡導競爭」讓在下深感作者受資本主義之灌輸而冏然也),言:「《狼王夢》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兒童小說,……不教育人,不用教師的心態去教誨我的少年讀者。」(其中言「客觀地描寫一段狼群生活」在書中作法完全破格了吧?)又曰:「我衷心希望少年朋友通過閱讀《狼王夢》,能感悟到生存的艱難,能體驗到競爭的無情,更能欣賞不屈不撓的強者風采和在激烈競爭中生命被激活的靈性和生命所釋放的能量。」很顯然地在下完全沒受到作者的感通推愛。
  
  在下以為,作者是有意鼓勵青少年競爭的,而以書中母狼之表現而表達此意;但就在下所觀,父母對於孩子的期許經常是一種箝制,其中大多數是否有激勵作用有待商榷。吾人可由書中觀察到,母親經常將父親的影子投射到孩子身上:父親所擁有的能力與才幹,孩子應該要有;父親所無法完成的遠景,孩子理應承其意志。除了望子成龍外,這更無疑是自我期許的轉移。書中母狼是擁有雄心壯志的狼中英雌,若不是因狼的社會習性,其必然可成為狼中女王;另外,還有血統傳承的因素促使書中母狼不懈怠的育子,縱使狼子盡死,也不願放過傳宗接代的機會。
  
  在芭貝‧瓦德茲基(Bärbel Wardetzki)所著《女性自戀:女人的認同可求與自我價值感》(林敏雅譯,商周出版,2005年4月20日初版)38、39頁有提及:「這孩子像是帶著任務來到世上,她必須符合母親的期待,除此之外,她還得將母親從憂鬱中解救出來,給予母親生存的意義。……母親愛的並不是她原本的的樣子,而是一個想像的影像。孩子只是她自戀的延伸。為此這孩子必須犧牲自己的活力還有自主性。」很顯然《狼王夢》中的母狼有此現象。
  
  或許有許多人會認為,孩子的出世本就該符合親屬的期許而成長;但就現代社會而言,在下並不苟同此論點。或許剛出生的孩子確實是懵懂無知的,但在下以為,成長後受到環境或各方面的影響而使的性格定型,其思想、志向要完全合乎父母的期望實在困難;尤以出其血肉出生的母親,對孩子的要求或許是更加沉重。(譬如小時候爸爸都在看電視看報紙,媽媽卻會指著你的作業囉哩囉唆這樣子的情形)
  
  並不是說母親對其子女的要求是錯誤的,教育有各種方法,在下無其立場論其好壞,只能言其重要性;倘若有所差誤,在孩子長大成人後各方面都將會深刻影響到。
  
  就如同書中母狼,在狼子一一死去後,如同每個愧疚的母親,嘆息自己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