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7日 星期二
《霸王別姬》與《梅蘭芳》
我看電影《霸王別姬》的重點不是劇中男主角程蝶衣對他師兄的愛,而是特別注重程蝶衣他在各個時局下是怎麼唱戲的。
雖然很久以前就有人推薦過了,不過我今天卻是因為下午時,看電視時剛好看到電影《梅蘭芳》的介紹,就找來這部老片看了起來。
看完之後我卻很疑惑:為什麼劇中有很多地方都不太通順呢?後來查了一下,果然又是一個小說改編的啊。所以現在開始想找書了,剛好最近想買《基督山恩仇記》,順道一塊買好了!
在看完《霸王別姬》後我更想看《梅蘭芳》了,但是還沒下片,附近的戲院也沒有,果然只能仰賴某管道了嗎?冏
之所以要特別拿兩者相較,不只是因為劇中主角都唱京劇的關係,還有一點就是:在面臨時局的轉變時,他們會怎麼作?
程蝶衣只唱戲,他從不管台下觀眾是老是少是哪國人哪個黨派,他也從不改變自己的唱法、角色行動;他只唱戲,是人他都給他唱戲。我甚至懷疑:程蝶衣是否愛戲勝過了他師兄段小樓?
而梅蘭芳又怎麼作呢?在中日抗戰期間日本人希望能一睹梅蘭芳風采,梅蘭芳卻怎麼也不願唱給日本人聽;但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之後為了宣揚國粹,還是赴日演出了。
《霸王別姬》中程蝶衣在給日本人唱戲之後,他很興奮的告訴段小樓日本人中也有懂戲的人;在面對國民政府的質問時,他甚至坦言不諱說,當年聽他唱戲的日本將軍若沒死,京劇就能傳到日本去了。
我發現兩者其實都是愛著京劇的,並且希望能將京劇遠播給世界上的任何人看到;但在時局當下,兩者所做出的選擇卻是不一樣的,其理由也大相逕庭。故此,我看完《霸王別姬》後想看《梅蘭芳》的希望是更為加深了。
而我也注意到,這兩部電影的導演是同一人,影迷們在看電影時勢必會感到趣味盎然而有所相較的。
由於《霸王別姬》的結局,讓我興起買原著小說的欲望;不同於原著中程蝶衣的遭遇,在劇中程蝶衣如同虞姬一般,自刎而死了。
為什麼程蝶衣要自殺呢?文革已經過去,就是段小樓的妻子也死了,而他又將與他深愛的段小樓同台演出,二人愉快的在演出前走台,為什麼他要自殺呢?
我想這就是導演想詮釋出與原著不同的意義所在,那麼我就姑且照著電影所演,而作評論吧。
一者可能:當段小樓糾正他《思凡》的唱詞:「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程蝶衣總唱反成「我本是男兒郎」,令程蝶衣醒悟到:在台上縱使他非是男兒郎,但他永遠也不可能是女嬌娥,常伴霸王身側共喜共愁不分離;由他深愛的段小樓提點他,其感慨千萬。明白了段小樓不可能愛他,於是自刎而死;不是霸王別姬,而是姬別霸王,是他程蝶衣不願再愛段小樓了。
二者可能:儘管年華老去,程蝶衣的唱戲的功夫卻一如當年;反觀段小樓,已無法再唱出霸王的氣魄了。不只是無法唱出,他們走過的風風雪雪程蝶衣都看到了:段小樓他可以演霸王入木三分,但終究是演戲,他沒有項羽的器量與氣魄,只是一個凡人,受到時代折磨的凡人;就是演戲,也再也演不出氣蓋世的霸王了。虞姬為何而死?從一而已;霸王已逝,那虞姬留有何用?遺憾的是,他的人頭並不是落在烏江畔,而是戲臺上。
若是我看,後者之因較為我所認同;而這也正符合了本劇名《霸王別姬》。若是如此,程蝶衣他不是愛段小樓、亦不是西楚霸王,而是飾演西楚霸王的段小樓。就如同段小樓所說,程蝶衣演戲演瘋魔了;在我看來,程蝶衣不只是分不清現實與戲臺,而是因為他太愛戲、太愛京劇了,才會促成他愛上段小樓、才會成就他程蝶衣。
說到這,我就想起《梅蘭芳》中梅蘭芳的好友對他說的一句話:「我才發現,原來,你也是個凡人。」程蝶衣到死前才認清這一切,現實與戲是不一樣的。或許,程蝶衣只寧願活在戲中而自殺也不一定。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