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母親疼愛庶子而密謀要殺嫡子的故事,在下知道的有三起。
一是織田信長,二是伊達政宗,三是左傳中的《鄭伯克段於鄢》。
故事大同小異,明明是親生兄弟,母親卻較為疼愛庶子,而後共謀(或支持)殺害嫡子,但庶子終究失敗而死。
在下忘記是在哪看到過,幼雛要經過骨肉相殘方能長成成鳥。或許人類的社會行為多少與動物那麼相似。
但其中必然摻雜了許多情感因素,得天花而醜陋的政宗也好,難產的鄭莊公也好,他們都是母親的親生兒子,母親必定愛憎交織。
但其實在下不是很能理解的,平平是兒子不是嗎?為何給予的愛有差異性呢?
伊達政宗是在於,他是受盡萬般寵愛與期盼的,相差一歲的弟弟的出身卻未受過任何傳奇故事渲染,所有人的愛都加諸於政宗。受到冷落的次子必然讓母親憐惜,在環境中種種的因素下,造就了母親與政宗的隔閡。
再加上信長的先例,政宗對自己母親情感恐怕也相當複雜,因此他或許沒有完全盡心與母親培養感情。
不過就在下的期望上,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有愛的。鄭莊公與他的母親借由地道得以相見,這自然是因為孺慕之情。
以上。
註記:
一、梵天丸為伊達政宗之乳名,在元服禮後正名為伊達藤次郎政宗。文中最上義姬以梵天丸稱呼政宗是在下強調政宗的成長時代義姬少有參與。
二、當時澳州一帶勢力最大的為伊達家。
三、最上義姬為當時著名的女中豪傑,在嫁入伊達家前曾多次上戰場。
四、當日為伊達政宗奉豐臣秀吉之命前往小田原參戰的前夜,但事實上此事他已拖延許久,早已激怒了豐臣秀吉。在此事後他又延後數日才出發前往小田原。
五、伊達政宗在出生前已被渲染為高僧萬海上人之轉世,而萬海上人也是獨眼,政宗病後瞎了一隻眼更能符合此傳言,因此眾人皆期盼他有所做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