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文學接受
文學接受就是讀者將文本的語言符號轉化為意像,並通過體驗、想像和思索,予以再創造,從而獲得美感享受的一種審美活動過程。
一、文學接受的主體及對象
(一)接受主體-讀者
德國接受美學家‧伊瑟爾《閱讀行為》言:
本文和讀者兩極以及發生在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文學交流理論所賴以建立的藍圖。
(二)審美對象-文本(特只指閱讀的文本)
德國‧姚斯《走向接受美學》言:
一部文學作品,並不是一個自身獨立,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均提供同樣的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新反響。
二、文學接受的作用及影響
(一)對文學創作的反饋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引錄英國哲學家休謨云:
要欣賞古代某一演說家,就必須了解當時的觀眾。
文學接受對文本創作之影響,即不難由此考見。
(二)作家地位及作品價值之影響
梁‧鍾嶸《詩品》評陶潛之詩為「中上」。唐、宋時詩家對於陶詩則多所讚揚,如李白言,「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白居易言,「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又歐陽脩言,「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詩。」
(三)滿足讀者多方之需求
1、審美的獲得,西元前五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歷史》第七卷載錄斯巴達三百戰士,奮勇抵禦波斯人入侵而全體軍士陣亡。希臘詩人西蒙泥德斯寫下兩行詩句,藉以歌頌他們的英勇事蹟,其云:
過路人,請傳句話給斯巴達人,
為了聽他們的囑咐,我們躺在這裡。
2、擴大對人群生活之體認,如:白先勇《台北人》、宋澤萊《打牛湳村》、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等作品。
3、增加對社會環境之認識,如:劉克襄《隨鳥走天涯》、《迷路一天,在小鎮》等關於本土生態環境的作品。
三、文學接受的過程
(一)文學接受的發生
1、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是指在文學閱讀之先及閱讀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基於個人和社會的複雜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一個既成的結構圖示。讀者的這種據以閱讀本文的既有心理圖式稱作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簡稱期待視野。期待視野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即文體期待、形象期待、意蘊期待。
2、接受動機
(1)審美
(2)求知
(3)受教
(4)批評
(5)創作
(二)文學接受的開展
指讀者以自己的期待視野為基礎,對文本中的語言符號進行富於個性色彩的解讀與填空、交流與對話。這是由「第一文本」轉化為「第二文本」的過程。
1、填空
德國‧伊瑟爾《文本的召喚結構》言:
不確定性和空白並不是文本中不存在的,可以由讀者根據個人需要任意填補的東西,而是文本的內在結構中,通過某些描寫方式省略的東西。它們雖然要由讀者運用自己的經驗和想像去填補,但填補的方式必須為文本自身的規定性所制約。
2、還原
文學本文是抽象性文字符號的系列組合,這些符號,只有經由讀者的理解、想像、體驗,才能還原為可以構成審美的形象。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云:
是故注杜詩者,必反復沈潛,求其歸宿所在,又從而句櫛字比之,庶幾得作者苦心於千百年之上,恍然如身歷其世,面接其人,而慨乎有餘悲,情乎有餘思也。
3、理解
唐‧朱慶餘《閨意 獻張水部》云: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4、期待遇挫
清‧李漁《閒情偶記‧小收煞》云:
戲法無真假,戲文無功琢,只是使人想不到、猜不著,便是好戲法,好戲文。猜破而後出之,則觀者索然,作者赧然,不知藏拙之為妙矣。
四、文學接受的情感呈現
(一)共鳴
指讀者為文本裡的思想感情、理想願望及人物遭遇所打動,從而形成的一種心靈感應。唐‧王梵志《城外土饅頭》云: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喫一個,莫嫌沒滋味。
(二)淨化
讀者於閱讀文本時,所達到的精神調節及情緒排遣,宋‧呂本中《採桑子》云: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三)領悟
讀者在閱讀文本過程裡,潛思默想,體悟人生真諦及提昇精神境界。宋‧蘇軾《題西林壁》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文學接受
密碼:教授名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